有水果,有運動,腸健康                  回衛教資訊

隨著國人飲食西化,加上平時缺乏運動,95年大腸癌發生人數已增為10,248人,一躍而成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,且呈現上升趨勢,大腸癌每年亦造成4千多人死亡。依據研究顯示,每1-2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約可減少2-3成的大腸癌死亡率。由於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,因此,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50-69歲民眾,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。

大腸癌初期無症狀,大部分是由大腸內的息肉演變而成,因此,如果能在息肉還沒有變成癌症前,將其切除,就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。糞便潛血檢查的目的,在早期發現有大腸癌或息肉的個案,經由大腸鏡檢查做進一步診斷,及早接受治療,進而阻斷癌症的發生與進展,才能減少大腸癌造成之傷害。

腺瘤息肉--小心!大於一公分的腺瘤息肉可能演變成癌細胞。

一、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就是大腸癌嗎?

不一定,此檢查主要在發現糞便表面是否有肉眼看不出來的血液。由於大腸癌的腫瘤或息肉會受到糞便摩擦而流血,血液因而附著在糞便表面排出,所以透過糞便潛血檢查,能早期發現大腸癌。

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,經進一步診斷,約有4-5成為大腸息肉, 4%為大腸癌,
因此,如果檢查結果是陽性,一定要接受大腸鏡檢查,
以免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。

二、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及處理建議

◎正常 ( 陰性 )
不需做其他處理,每2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。

◎異常 ( 陽性 )
應至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;無法做大腸鏡檢查時,
可考慮大腸鋇劑攝影加上乙狀結腸鏡檢查。

三、什麼是大腸鏡檢查?
大腸鏡檢查是使用一隻軟管行內視鏡從肛門深入大腸做檢查,
如發現腫瘤或息肉,可以直接切片或直接將它切除。
四、什麼是大腸鋇劑攝影檢查?
將液體狀的顯影劑(鋇劑)和空氣,經由肛門灌入大腸中,再利用X光攝影,間接觀察大腸內壁是否有異常的地方。對於比較大的腫瘤,其偵測效果和大腸鏡一樣好。但是,對於比較扁平、凹陷或較小的腫瘤和息肉,偵測效果則不如大腸鏡好。當鋇劑攝影發現異常時,仍需再做大腸鏡檢查來確定診斷。
五、什麼是乙狀結腸鏡檢查?
乙狀結腸鏡檢查是使用一支長60公分的軟管型內視鏡,從肛門進入,檢查直腸、乙狀結腸與部分降結腸(該等部分發生大腸癌約佔所有大腸癌的6成),當乙狀結腸鏡發現大腸癌或是息肉時,必須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,以確定其他大腸部分是否也有異常。
六、為什麼需要大腸鋇劑攝影加上乙狀結腸鏡檢查?
由於大腸鋇劑攝影可能會漏掉部份的腫瘤和息肉,而6成的大腸癌,又發生在乙狀結腸鏡可檢查得到地方,因此,做大腸鋇劑攝影檢查,還需要加做乙狀結腸鏡,來增加確診的準確性。
七、大腸鏡檢查結果及處理建議
  1. 檢查結果正常,不需作其他處理,建議每2年定期做糞便潛血檢查。
  2. 發現息肉,進一步切除息肉,並依專科醫師指示做大腸鏡檢查追蹤。
  3. 發現大腸癌,依專科醫師指示接受後續治療及處置。